“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是木心笔下的乌镇。实际上,乌镇的气质不仅仅拘泥于文字上,还体现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乌镇竹编就是其中一例。
为了解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7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9479威尼斯人“筑梦乡村,共赢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农林大学9479威尼斯人党委副书记冉琰、团委书记李婷的带领下奔赴陈庄村北庄美丽乡村开展实践调研。
在村干部钱方圆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竹芸工房,拜访了浙江非遗乌镇竹编传承人钱鑫明,一探竹编世界。一根根细长的竹篾在钱鑫明先生手里来回交织,在一来一回中,既“编”出了竹编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也“织”出了桐乡非遗传承人的匠心。钱先生表示,要汲取祖辈的匠人精神,潜心钻研,将竹编作为毕生的事业,为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正如竹之德所言:“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日奋进;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日担当。”实践团成员深受鼓舞。
乌镇竹编历史悠久,历经百年沉淀。2010年,乌镇竹编被列入第四批嘉兴市非遗名录。2015年12月第二届乌镇峰会期间,乌镇竹编亮相中外记者招待晚宴,受到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精美的乌镇竹编由此走向世界舞台。
然而,“乌镇竹编”的发展历程也是充满曲折的。九十年代后期全国范围内塑料制品的兴起与广泛使用导致竹器厂彻底关门歇业。竹编制品的历史地位也随即迅速被各类塑料制品所替代,而此前在竹器厂工作的老人们也退回至家中进行生产制作且在小范围内销售并延续至今。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之后,西栅的店越来越多,也分散了游客的购买力。如何将竹编产品推陈出新,吸引更多游客购买也是当今时代对于乌镇竹编的考验。
作为乌镇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竹编通过品牌建设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2015年,钱鑫明的下一代传人、他的小儿子钱利淮成立以“乌镇竹编”为基础打造的非遗文化品牌。钱利淮先生多年坚持以品牌理念“竹编传播家”作为愿景,通过研发各类竹编DIY产品并传授相关编制技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创新,将竹编历史、制作技艺、竹编古今文化内涵带给大众,让非遗融入到现代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之美。
在和钱鑫明的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掌握竹编技艺的老手艺人对于竹编有着深厚的情感,非常渴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实是,对竹编文化有兴趣且能够踏实学习的年轻人极其少。因此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真正地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