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大嫂各争长,饼擅芳名唤客尝。若问妾家住何处?门邻曲水板桥旁。”这是陆拱斗对于姑嫂饼的记载,姑嫂饼自康熙以来至民国初期长达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文人雅士们对姑嫂饼的诗文已组成一段佳话。姑嫂饼也在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7月7日,浙江农林大学9479威尼斯人“筑梦乡村,共赢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江农林大学9479威尼斯人党委副书记冉琰、团委书记李婷的带领下奔赴桐乡市乌镇展开实践调研,探寻世界闻名的互联网小镇的发展奥秘。
乌镇始建于唐代,繁荣的经济发展,水陆便捷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乌镇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每年杭州香汛时,众多的香客必来乌镇烧回头香,而捎带回程的糕点,是对每一家糕点可口精美、受人欢迎的考量,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糕点,姑嫂饼必不可少。“泰丰斋”是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的一家专业生产传统糕点的私营企业,始创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历经251年的岁月发展直至今日,今日实践团很荣幸采访到了泰丰斋的第五代传人徐立巧。
徐立巧董事今年已经72岁,但整个人看起来神采奕奕,谈论起姑嫂饼更是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徐立巧回忆到,“以前姑嫂饼都没人吃,我们只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做一点”,在她印象里,因为当时的地域局限性,姑嫂饼一年下来不赚什么钱。“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但在当时香甜可口的姑嫂饼却“藏在深闺无人识”。到了2000年,乌镇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徐立巧带着泰丰斋入驻其中,姑嫂饼终于与名声日渐扩大的乌镇一同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要是没有了乌镇的旅游开发,姑嫂饼早就没有了”。随着规模的发展,自家糕点的名气逐渐打响,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很多外地游客把糕点带回家后,发现都碎成了粉渣渣”,而且传统姑嫂饼的包装技艺复杂,难以大规模生产。经过徐立巧的一番改良探索,对其进行多次改良,不但解决了易碎问题,还增加了新口味和主打健康的姑嫂饼,可以说姑嫂饼是与乌镇一同发展起来的。2016年,随着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徐立巧带着儿子与女儿,开始做起了姑嫂饼的电商销售,泰丰斋开拓了全新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销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翻了好几倍,产值可达千万元。如今徐立巧带领泰丰斋正在大力发展自家产业技术,准备进军国际市场。
徐立巧不但专注于发展自家技艺的传承,同时充满爱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残疾人。她在自家的工厂中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一开始残疾工人并不愿意与人交流,而且不时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但每当残疾工人们遇到困难,徐立巧都会去抱一抱,拉一拉,为其提供一份安全感,久而久之,这些工人们与她建立起了特别的信任与默契。泰丰斋在2009年被浙江省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评选表彰中评为“残疾人之家”,在2013年评为嘉兴市扶残助残爱心单位。实践团成员表示,徐立巧在发展带动传统糕点继承发展的同时,依旧不忘帮助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工作岗位与温暖,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徐立巧说到了要在未来积极与年轻人合作,吸收年轻人的创新思想,在互联网的大潮下一同创造新产品。
创新为姑嫂饼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带动了泰丰斋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大会的推动下,泰丰斋这一老字号牢牢抓住机遇,求新求变,成为乌镇有名的传统名点。“历史是传承而不是照搬”,相信泰丰斋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上一层楼,用全新的方式诠释“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