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于2009年获批组建,旨在以亚热带森林为对象,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与演变机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固持能力,并研发用以监测、计量和提升森林碳汇的关键技术。实验室由森林经理学、土壤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共计52位研究人员组成,其中40人具有博士学位。由校党委书记周国模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领衔的专家团队包括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151人才10人。
实验室现有面积4463m2,仪器设备总值3500多万元,拥有核磁共振仪、土壤微生物分析系统、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野外光谱辐射仪、MSI+便携式成像光谱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并建有毛竹林、雷竹林和常绿阔叶林3座野外碳水通量塔。
实验室设4个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及机理研究;2、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技术研究;3、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技术研究;4、森林产品的碳平衡及碳汇交易机制研究。
二、研究成果:
近几年,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120多项,总经费7000多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和《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格局、碳循环及管理技术》分别获得2012年、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发出《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4项国家与行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备案,实验室的竹林碳汇研究在国内外已形成明显特色优势。
三、交流合作:
多次应邀参加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并作专题报告 从2009年哥本哈根(COP15)到2017年波恩(COP23),实验室主任周国模教授连续9年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提交6份专题技术报告,宣传竹林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引起国际社会对竹林碳汇的高度重视。
开展碳汇项目国际合作试点 实验室联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在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开展竹林碳汇技术推广与竹子碳汇造林、竹林经营碳汇项目试点,为“一带一路”沿线竹资源分布国家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智慧。
四、技术推广:
获得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证书 2010年获得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资格证书》,2012年通过国家林业局复审,成为国家森林碳汇开发与碳汇计量监测的权威机构。
广泛开展林业碳汇社会服务工作 营建了全国第一个毛竹造林碳汇项目,推动临安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林业碳汇试验区,促使安吉县成为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县级碳汇林业建设规划—《临安市碳汇林业建设总体规划》。在浙江安吉、景宁、诸暨、遂昌、临安等5县市开发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40多万 。
五、标志性项目成果
项目名称:《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周国模,范少辉,姜培坤,杜华强,施拥军,单胜道,钟哲科,楼一平,李永夫,郑蓉
主要创新内容:
项目属林业科学技术领域。经过15年联合攻关,(1)探明了竹林碳源汇特征、碳储量与空间分配格局,明确竹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阐明了竹林是碳源还是碳汇的科学问题。(2)创建了竹林碳多尺度联动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竹林碳时空动态的快速准确监测。(3)研发了竹林增碳减排稳碳协同的四大关键技术,显著提升竹林生态系统净碳汇能力。(4)研发出5项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解决了竹林碳汇进入碳减排市场的技术瓶颈,推动形成竹林碳汇产业。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7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出版专著9部,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交竹子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报告6份,开发竹林碳汇项目41.6万亩,推广503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创建了竹林碳多尺度联动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竹林碳储量时空分布的高效准确估算
项目研发地上增汇地下减排与稳碳调控技术和竹废弃物炭化缓释利用材料与技术,
显著提升竹林净碳汇能力
项目主持人周国模教授连续9次参加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并提交6份竹林应对气候变化专题技
术报告,引起国际社会的度关注